友善列印
生活

早期阿茲海默症治療重大突破 患者想用藥得先過三關

2025-07-04 發佈 王芓諭 臺北
早期阿茲海默症治療重大突破 患者想用藥得先過三關

早期阿茲海默症治療重大突破 患者想用藥得先過三關

國內心臟外科權威林芳郁罹患失智症,讓失智症議題再度引發各界關注,新藥的問世也讓治療露出一線曙光。今年6月,臺灣首位阿茲海默症病人施打新型單株抗體藥物,標誌臺灣失智治療邁入新里程,健保署署長石崇良近日也證實已有藥廠申請納入健保給付並啟動相關評估,最快年底有望展開討論。

 

臺灣臨床失智症學會監事胡朝榮教授指出,回顧過去20年,失智症治療長期處於無藥可用的階段,只能控制症狀,卻無法改變疾病進展,直到近幾年「單株抗體藥物」獲核准上市,才讓失智症治療邁入得以「改變病程」的新時代。

 

即使被及早診斷,是否能用上新藥,還得符合層層條件。胡朝榮監事說明,患者須符合三項條件,才能進入療程。首先需透過核磁共振確認是否為「阿茲海默症」或有明顯的腦血管疾病,其次要透過神經心理測驗確認病程是否夠早,最後則是透過類澱粉蛋白正子造影或脊髓液檢驗確認是否有類澱粉蛋白沉積,並以基因檢查排除容易有副作用的高風險族群。

 

目前全球已核准2款單株抗體新藥,可用於早期與輕度阿茲海默症患者,這些新藥皆透過清除腦中β-類澱粉蛋白,來延緩病程惡化,為長年無藥可用的失智治療帶來重大突破。臺灣臨床失智症學會胡朝榮監事指出,藥物進入病人體內後,會標記出大腦中的毒性蛋白,讓免疫細胞辨識並加以清除,就如同「清血脂」般持續作用,從源頭降低對神經細胞的傷害。

 

臺灣臨床失智症學會徐榮隆理事長強調,新藥的可期待之處在於,不只改善臨床症狀,更能在影像上見到類澱粉蛋白明顯減少等變化,讓阿茲海默症治療從過去僅能緩解症狀,邁向針對病灶根源、扭轉病程的新階段,若能及早診斷並啟動療程,有機會延緩病程惡化近3年,為患者爭取時間、守住生活品質,同時減輕家屬照護壓力。

相關新聞